為什麼要休學?

這個問題以及一連串的相關問題,我已經被問過無數次。但這麼重大的決定與改變,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完。大致上來說,一直被問到的有這幾個問題:

第一,妳到底還喜不喜歡唸植物呢?

這個問題又可以拆成幾個層次,我喜歡生物學嗎?我喜歡唸生物學嗎?我喜歡做生物學方面的研究嗎?

喜不喜歡生物學?這個答案是肯定的,生物對我來說是非常生動有趣又豐富多變的,而在生物界堣]存在著許多有趣的現象讓人很想去了解。

而我喜歡唸生物嗎?答案就沒有前者那麼肯定了,去了解是有趣的,不過有時候太深入的看一門學問,反而就變得不那麼好玩。

至於第三個問題,我喜歡做這方面的研究嗎?答案顯然就是否定囉,做科學的研究是很枯燥乏味而且要投入大量心力的,我目前沒那個定性乖乖的做那些事情。更何況做著做著,我自己都不禁懷疑起來:「做這些研究有什麼意義嗎?我這麼深入的研究這些東西是要幹嘛??」對某些人來說,探究新知這件事情本身就是有趣的,所以他們可以投入到純科學研究的領域,可是對我來說就不是這樣了……

第二,當初為什麼要唸植物所?後來又為何不想唸?

從國中一路走來,我一直沒有改變過我的志向,唸生物方面的科系,然後從事與自然保育有關的職業。所以從森林資源保育畢業,繼續唸植物所,然後修教育學程,似乎是非常理所當然的事情。雖然上大學後,也曾在不同的價值觀之間掙扎過,不過仍然是選擇了自然這條路。

雖然覺得自然保育是該做的事情,但隨著對自己了解的增加,我發現我的個性並不適合走上這條路,不論是從事保育工作或是進學校當老師。我喜歡比較豐富多變的生活,走上保育這條路對我來說太樸實而平淡了。更何況後來的人生觀有些改變,以前比較注重「大我」,總希望為地球奉獻些心力,現在我只希望把我自己的人生顧好就好,至少要先滿足自己的需求,才有辦法推己及人、及物。於是,自然保育的比重在我心中的比重便下降了不少。

當老師也是一樣的道理,對我來說,老師也是比較屬於犧牲奉獻的職業,而且自己還都很不成熟又不愛唸書,怎麼去教學生!我要怎麼告訴學生:「唸書做研究是很有趣的!!」因為我自己都不覺得有趣ㄚ!!再加上學校的環境通常比較封閉而保守,雖然有很多帶著新觀念的老師進入學校,也為學校注入一股新鮮的氣息,可是短時間之內這種狀況可能還是無法改變,需要有些努力吧!但就像我說的,目前我並不想做改革派的人,我只想過我喜歡的生活。

換句話說,我喜歡「自然」、「教育」這兩種東西的本質,可是我並不喜歡這兩種職業的環境。也許有一天我會覺得這種環境也不錯吧,但不是現在。

第三,雖然不喜歡,但為什麼不撐下去,把它唸完?

我當然也知道既然做了就該把它做完的道理,不過不繼續唸有幾個原因。第一,我當初太高估了自己的體力與耐力,跑野外是很累又很辛苦的一件事情,幫別人做調查跟自己去做調查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。第二,當初懷抱著對自然保育的熱忱,雖然辛苦勞累,還是勉強可以支撐得下去,但後來既然熱忱逐漸消失,本來可以忍受的事情也變得無法忍受了。第三,對於沒有熱忱的事,我沒辦法集中心思去做,與其這麼沒效率的苦撐,不如等到真正想做時再做。第四,我覺得人生漫長,現在休學並不代表一輩子與碩士學位絕緣(ㄝ,我還是覺得想唸個碩士吧,呵呵)。

第四,妳考慮了多久?

反觀我整個研究所的過程,其實一直是在掙扎的,只是我一直不想承認,畢竟當初也是努力過才考上的,而且如果不唸了,馬上就會面臨下一步不知該怎麼走的困境,再加上休學對我來說,實在是個頗重大的決定,無法當機立斷。反正要修教育學程,一定得唸三年嘛,既然要耗三年了,就順便把論文寫一寫吧!不過「想要寫」跟「開始寫」還是有點差距的∼ ~_~

第五,什麼原因讓妳發生改變?

這個問題就很難回答了,應該是內在外在交互作用吧!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(Piaget)提出的scheme之說我頗感同身受,雖然他的重點是放在發展的早期,不過我倒覺得他的理論可以用來解釋我的感覺。scheme的出現是不受環境影響的,但出現之後與環境互動才能發展出良好的scheme。就像我的某些認知是在一定的年齡之後才出現,在這個scheme出現之前,雖然也受到環境的刺激,不過並沒有什麼影響,scheme出現之後,才會與環境產生互動而強化這種scheme。

所以呢,什麼原因讓我發生改變,答案就是「沒有原因,只是時間到了;時間到了,自然出現某種scheme,這個scheme再跟外界環境產生的互動,建構出現在的認知(想法)」。

第六,將來有什麼計劃嗎?

先出去工作再說囉!打算工作個二、三年,再出國唸書吧!所以要努力存錢、存錢,存不夠的部分,再想辦法囉!!不過我也覺得世事難料,二、三之後的事誰知道呢?說不定工作得太愉快,捨不得放棄工作,或是太懶,想在現下的工作安定下來,或是開始喜歡穩定的工作環境,說不定就會去當老師或當公務員。不過出國唸書是人生中很難得的體驗,我應該不會輕易放棄吧!就像環遊世界這個夢想一樣,呵呵∼∼

總而言之,為什麼休學,簡單來說就是,第一,目前沒定性做研究,不如等到想做時再做,第二,現在唸的東西已經不是我想走的路了,第三,當學生當太久,實在非常想出去工作,第四,給自己一些時間遠離學生生活,將來繼續唸研究所時會比較知道自己要什麼,也比較珍惜吧!第五,對我來說, 休學不是斷了一條路,只是繞路(或說休息),我覺得沒那麼嚴重啦∼∼就是這樣囉!
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關於我的休學,我還要補充說明一下。

我是那種想到要做什麼事,就非做不可,設定了目標,就非達成不可的人(註一),不去做就會覺得很難過,而無法專心於眼前的事情。也許我很任性,也許有人看不下去(我說這話不是針對誰啦,畢竟我的朋友媮晲S有人這樣跟我說過,怕被我K吧,hehe...),不過人總要做對得起自己的事情咩。當然考慮的周詳也很重要,而有些理由聽起來也的確是非常冠冕堂皇,但怎樣的決定最好呢?很難有個絕對的標準吧!世上的事情不是這麼容易預測的,古有明訓: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」,雖然描述是種被動的狀態(命運降臨到你頭上),不過即使主動性的做了決定,之後會面臨到的事情仍然是不可預測。

就拿當初考植物所來說吧!我做的決定是考植物所,有可能的結果有兩種,考上跟沒考上。我考上了,然後發生了接下來這一連串事件。如果當初我根本沒考上,現在說不定已經有了三年的工作經驗,存了一些小錢,也更從工作中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。

話說回來,既然做了決定,當然希望自己能朝決定的方向走去,即使你不知道會遇到什麼樣的事情。就像考植物所,畢竟是我當初的決定,如果沒考上,雖然會因此而多了幾年工作經驗,可是沒考上的心情又會是如何?會不會因此而喪失信心?找的工作又會是怎麼樣?過得會比現在好嗎?誰知道啊!而我現在休學的這個決定,說不定幾年之後回頭過來看,會覺得:「幸好當機立斷做了這個決定」也不一定。更何況是不是永遠向植物所say goodbye,我自己都還沒決定呢!只是暫時的離開而已。

我一向覺得,什麼樣的決定最好呢?要能符合幾個條件:第一,朝著自己想走的方向,第二,要能推論五年十年之後你會因為這樣的決定感到快樂,第三,做了這個決定是讓你現在也是感到快樂的。如果你無法想像數十年之後你會對這個決定有什麼感覺,那就問問現在的你有什麼感覺吧!總歸一句話,世事難料,誰知道自己能不能活到數十年後呢?幹嘛不讓現在的自己快樂些?!

註一:前半部是絕對性的描述,後半部是概括性的描述。畢竟達成各種目標的時間有長有短,時間拉長時,觀念比較容易有改變,觀念一旦改變,就覺得沒有必要堅持下去。不過如果是半年一年的短期目標,倒都還做得到的吧!只要那個目標確定是自己要的。

說到堅持,我對堅持的看法是很中立的,無所謂好或不好,一方面就像前面說的,未來的事難以預測,一方面要看當時的狀況。很多人覺得只要當初做了決定,苦熬著把一件事情完成是一種美德,不論現在自己是不是喜歡。不過在我還沒有體認到這種美德的重要性之前,我還是喜歡去做當下自己想做的事情。這並不代表我覺得堅持或毅力不重要,不過有時候也不需要太ㄍㄧㄥ吧!而在堅持與不堅持之間的那個點,就看每個人的想法與對自己的了解,並不是其他人可以決定的。對我來說玩人生就像玩股票一樣,每個人設定的損益點是不同的,因為個性不同、對風險的承擔性不同、考慮的東西不同、對結果預期不同、對時間長短設定不同……有很多很多原因。 更何況有時休息或轉彎,並不代表放棄,而且如果真的選擇錯誤,早點放棄不也很好嗎?

所以,我倒寧願我之前不那麼堅持。我記得我跟不少人提過,我在上大學之後,一直是在兩種價值觀之間掙扎,詳情我也懶得再敘述,價值觀不是用三言兩語可以講完的。之前的價值觀一直是比較占優勢的,大一大二的時候大概是九十比十,大三大四時是七十比三十,上研究所後大概是五十五十(ㄝ,所以我一考上就有休學的念頭,呵呵,不過還是死撐著,嚐試著考教育學程,至少還不會跟本行差得太遠),現在則是三十七十。我說的這些百分比是指內心堛滿A而非行為上的,我常常都是在內心的改變累積到一定的百分比,突破臨界點之後,才會表現在行為上,因為有時改變需要很大的勇氣(一方面是因為現狀是安穩的,一方面是這樣的改變不就承認之前是錯誤或是浪費掉的嗎?~_~),非得等到受不了了才會促使行為產生改變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ing03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